旧格调先生

大学

       小时候看着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总有种昏天黑地的压抑感,大学在我心中最开始的形象也就无辜的被定义成比小学还要苦的高级集中营。

       杭州是一个女性化的城市,每个人都这么说,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尽管他们对"女性化"这个词的褒贬色彩并不一样。我的大学并不是在杭州市区,而是在下沙,一个被他们称为乡下的杭州郊区。虽然是乡下,但依旧是高楼林立,街边巷口全都是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因为这里是一座大学城。

       在来杭州之前,就听说过杭州的悠闲是举世闻名,一直担心在这里会丢失曾经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毕竟大学不是旅游。后来我发现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因为下沙并不像杭州市区。在这里很少能见到在凉亭下聊天的老人,没有人流攒动的大型购物中心;只有赶着朝阳,踏着晨曦去听课的同学,握着早点边走边吃的老师,还有那一年四季基本长青的植物。

       拜学校所赐,我的大一注定要每天六点起床,然后匆忙的赶到自习室。不是因为高昂的学习热情,也不是为了见到某个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一句:这是学校硬性规定。结果就是,我喜欢上了杭州的早晨,每天赶着日出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尽管不是自我醒悟的行动。

       依旧很爱逃课,不能算习惯,更算不上陋习吧,起码我觉得是这样。至于原因,完全是价值观不同,理所应当永远高于本该如此。翘掉一节听不懂的高数课然后在寝室看看资本论是理所应当。时间永远是最珍贵的,所以我宁愿被归纳为坏学生也不愿浪费一个上午坐在教室发呆。

       加入了学生会,是其中的外联部,因此也就少了所谓的趾高气昂,同时也避免了和同学产生什么冲突,只是要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公司和企业。部长说外联部是最不像学生会的,我朋友说是最不像学生的,我说更像是搞传销的。但是当部门拉到五位数的赞助金时,那种自豪感不是其他学生能体会到的。

      只是刚刚度过三个月罢了,杭州还是那个样子,至于我...

                                                                                                         听着男孩别哭的我

                                                                                                                     2013.11.7

评论